曹巨江,教授,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社会主要兼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理事、机构学委员会委员;陕西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轻工机械》编委会副主任;《包装与食品机械》编委会副主任。
研究方向
1. 自动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凸轮机构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
自动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要以自动包装机械以及自动包装生产线为应用研究对象
凸轮机构的设计及制造的理论研究:弹性凸轮机构、三维CAD、点啮合理论、标准化和系列化、标准凸轮、凸轮的制造理论、工艺性与检测
凸轮机构应用新产品的开发:特殊分度机构、机械手、减速器等
凸轮加工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专用数控加工设备和检测设备的研究与设计、制造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
制造信息化:制造信息化基地的模式研究与开发
虚拟制造的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虚拟样机与虚拟制造
远程设计的研究与开发:与企业设计联盟平台的开发
3. 机电系统控制工程的研究
加工设备的在线故障检测的应用研究与开发
专用设备、自动生产线和自动化车间控制工程研究
科研工作及获奖
参编《现代机构学进展》等专著和教材9部,发表论文140余篇。科研成果分别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轻工部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咸阳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技术成果获专利授权,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省基金和攻关项目多项,还为全国多家企业和科研单位解决了复杂凸轮机构设计和制造方面的难题。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数控一代”课题子项目一项以及与地方和企业合作的横向项目项目等。E-mail:jjcao@sust.edu.cn 联系方式: 13325303292
陈婵娟,女,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与电子工程系主任。主要从事数控技术、机电控制等教学及相关科研工作。主持、参与多项纵、横向科研项目,其中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基金项目3项,目前在研科研项目有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项目《陶瓷制件快速成型设备及控制系统研究》项目编号(08JK226)、《软PLC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10JK438)和西安市科技局工业技术研发项目《机床先进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多轴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 CXY08015(2)。主编《数控车床设计》、参编了《数控技术》、《机电系统设计》等专著、教材6部;近年来发表数控系统开发、PLC控制系统设计等方面的相关论文30余篇。
目前科研方向:
(1)数控技术、运动控制技术:专用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与设计;数控系统、伺服系统、机械装备的集成研究与开发;基于运动控制器的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伺服运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2)机电控制技术:基于PLC的机电设备控制系统的应用研究;设备运行状态在线检测及控制技术研究;过程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电梯及立体车库控制技术研究。
E-mail:chencj@sust.edu.cn 办公室电话:029-86168805
陈海峰,男,1964年3月出生,博士、教授。86年7月~1999年6月,在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厂工作,98年被评聘为高级工程师;99年调入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系任教,2004年被评聘为陕西科技大学教授。现任陕西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成型与装备工程系主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负责人。教育部博士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中小企业首席工程师。
完成的科研工作有陕西省教委重点科研计划项目“非木材纤维自催化乙醇法制浆技术的研究”,该项目获得2003年度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完成了新一代紫菜薄片连续成型及干燥成套设备的研发工作、主持了圆饼紫菜连续成形设备的研发工作、陕西省科技统筹项目“新型果蔬膨化设备及技工技术”,真空挤砖机水分控制系统等项目,目前已进入推广应用阶段,木托盘自动生产线研发工作也进入产业化阶段;气压胀芯铸造技术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发明专利。取得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26项,2006年获得陕西省优秀发明人称号;在《轻工机械》,《中国造纸》、《热加工工艺》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6篇被EI收录。
团队所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1 03134434.8 油轮备用储油方法与装置单元;2 200510022761.8 大型球罐热塑性成形技术;3 200610108264.4 紫菜薄片连续干燥方法及设备;4 200610105084.0 船体分段翻身与移动装置;5 200710018317.8 内压胀型铸造技术;6 200810232704.6 网带式紫菜干燥机的布料方法及设备7 200810232095.4 自动苹果去皮机上料装置8 200910020813.6 果蔬气流微波膨化设备 9 201010103368.2 一种真空挤砖机原料湿度自动控制装置 10 201010520244.4 节能型果蔬膨化机及其使用方法 11 200910023114.7 消失模铸造螺旋的造型方法
团队所属学科及方向:机械工程 机械结构的创新 特种加工方法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化工过程机械 热能工程 动力机械 轻化工装备
联系电话:029-86168813
高东强,1960年8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机械工程学会会员。
一、 研究方向(主要在数控技术方面)
1、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
A. 逆向工程:空间曲面数据获取,点云处理,曲面重构,三D建模,数控仿真、编程与加工。
B. 虚拟设计与制造。
C. 快速原型制造研究(陶瓷件快速成型机研究)。
2、 特种减速器(摆线钢球)的标准化、系列化研究以及参数化设计、数字化制造。
3、 凸轮机构的CAD/CAM。
4、 高速数控机床结构研究与设计,高速切削机理研究。
二、科研与成果
1、 专著2本:《CAD/CAM基础》,《数控机床加工编程技术》。
2、 参编教材:《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5部。
3、 发表论文80余篇(EI收录20余篇)。
4、目前主持与参与项目:
(1) 层合速凝技术在陶瓷件快速成型中的应用.
(2) 数字信息资源建设.
(3)国家高档高速数控加工中心研究
2013年拟在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招收硕士研究生2-3人 联系方式:13809159735
李明辉,男,汉族,1972.10.5,副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1992年9月就读于西北轻工业学院自动控制工程系电气专业,1996年获得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至今。2000年就读于本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2004年9月就读于陕西科技大学制浆造纸专业,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工业过程控制及机电设备高级控制。教学情况:参加工作以来,从事机械电子及电气自动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为本专科生主讲《单片微型机原理及应用》、《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研究生主讲《微机监控系统》、《工业过程控制技术》等课程。任教以来,教学工作成绩突出,曾获得陕西科技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十杰”。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所指导的“简易智能电动车”参赛队曾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陕西赛区二等奖。所指导的“基于远程爆破技术的多功能炸药安置机械手”项目获得2010年陕西省机电创新大赛一等奖。科研方面:积极申报并从事省市级纵向科研项目研究的同时,还从事横向科研项目的应用推广,目前研究方向主要是面向机电、造纸行业一些节能减排的自动化控制,如碱回收、废水处理等。
项目内容:过程控制与电气控制,主要负责软硬件的开发及控制柜的设计、智能仪表的安装调试。即对现场流量、液位、温度、电机等参数进行控制、并与低压电气设备紧密联系。所用控制设备: PLC、单片机、PC机。
近三年已完成研究项目:
1, 造纸压力筛控制系统研究 项目来源:陕西省教育厅项目。经费:2万元。
2, 凸轮机械手系列产品开发 项目来源:陕西省科技攻关项目。经费:25万元。
3, 内蒙河套牧业控制系统。20万元
4, 陕西汉兴纸业、奥辉纸业碱回收控制系统,56万元。
5, 浙江杭州纸机流送控制系统,28万元。
近三年在研项目:
1,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碱回收苛化反应策略研究及优化”,项目经费:3万元。
2,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复卷机间接张力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项目经费2万元。
3, 河南百汇环保废水深度处理控制系统。横向项目,项目经费26万元。
4, 浙江省温州市项目“全电动注塑机开合模控制”,项目经费20万元。
5,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陕西省科技厅重大专项项目“太阳能果蔬热风真空组合干燥设备及技术”,项目经费50万。
6, 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无铅高居里点热敏陶瓷在还原再氧化过程中氧扩散行为的研究”,项目经费60万。
论文与专利情况: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国际工程EI索引。2篇被ISTP收录。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联系方式:18691982806/13092983500
李体仁,男,副教授,曾在企业工作十二年,并从事数控加工,数控车间技术管理工作。有两次到德国学习经历,其中2009-2010在德国马格德堡大学作为期一年的访问学者。
知识领域、能力:三维设计、数控工艺、编程、加工;熟练使用三维CAD/CAM主流软件,熟练操作数控车、铣、加工中心。
在研项目:在研项目三项。其中科技部(主要参加者),咸阳科技局(主持)、西安科技局(主持)各一项。
专业方向:CAD/CAM实用软件应用研究;多轴、高速切削加工;数控加工工艺。
任工昌,男,汉族,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年7月毕业于洛阳工学院机制工艺专业,获工学学士。1992年5月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2006年3月获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机电产品与创新》期刊编委,陕西省创新方法研究会特邀专家,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现任陕西科技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陕西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专业学术带头人。
教学情况:参加工作以来,长期从事机械学的教学工作,先后为本专科生主讲《机械设计》、《仪表结构设计》、《机械工程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课程;研究生主讲《先进制造技术》、《创造性思维与创新设计》、《现代设计理论及技术》等课程。因教学效果显著,曾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2等奖、西北地区青年教师讲课比赛2等奖。主编《机械原理课程学习指南》教材一部(西北大学出版社),编著《内齿行星齿轮传动》专著1部,参编《现代设计方法学》1部。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基于网络的异地合作设计、产品创新理论、CAD、机构综合、机电设备状态监控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已完成科研项目:
负责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深度知识的轻工产品创新设计技术研究》.
负责陕西省教育厅产业化培育项目《分布式油田原油防盗与计量远程监控系统的研发》(编号:07JC05)。
负责咸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基于GPRS的电能远程抄表系统研究》(编号:XK0708-6)。
负责西安市海枫机电科技有限公司横向科研项目《新疆烟厂能源管理系统》(编号:4238)。
负责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智能化粮食库存实时监测与综合管理系统开发》(编号:2010NKC—32)。
在研科研项目:
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深度知识的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编号:51175314)”。
负责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退役产品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技术应用示范(编号:2102BAF02B00)”子项目“面向再制造的产品创新设计技术研究”.
负责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全自动智能蠕动式点胶机研究及实现》。
负责榆林市科技局项目《原油储罐多相界面测量与生产控制技术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重大专项课题《DVG85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子课题:可靠性设计(编号:2009ZX04001-014)。
成果情况: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50余篇,12篇被EI、ISTP收录。获专利11项。
获奖情况:2006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1项。2010年获咸阳市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2012年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拟在机械工程(招收1-2人)及下属2个二级学科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招收1-2人)、机械电子工程(招收1-2人)
文怀兴,教授,工学博士,陕西科技大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学科学术带头人,制造与工业工程系主任,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生产工程分会理事,主要从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与控制、数控技术与装备、真空技术。主持及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8项,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7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三等奖3项,陕西省产学研开发工程一等奖1项,获陕西省专利一等奖1项,获国家专利15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8部,200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2篇。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1)国家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DVG85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2)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电主轴结构优化及力热耦合特性的研究》,(3)陕西省农业科技创新项目《食品真空加工及产品开发》,咸阳市科技计划项目《大枣自动去核切片关键技术与设备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
(1)数字化产品设计与制造
基于数字样机的产品设计制造技术,其核心是利用仿真技术,包括三维CAD建模技术、有限元技术、最优化技术,对产品设计、加工制造等过程进行统一建模,分析研究产品的装配性、可制造性、运动及动力特性,减少反复制造物理样机所造成的人力、物力的浪费,获得产品的一次开发成功。本课题结合专利及创新产品《腰椎病按摩机械手的设计与控制》以及《基于机器视觉的移动式机器人》、《大枣自动去核切片机研制》等进行研究,建立创新产品的数字样机,对数字样机的性能、结构及可制造性进行优化、仿真与评估。
(2)机电一体化设备与自动控制
机电一体化是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等交叉、融合而形成的综合技术。本方向主要进行机电产品的设计与过程控制,开展对整机的优化和可靠性研究,提高系统的功能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移动式机器人和自动装载输送机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也是本课题继续研究的方向和对象。移动式机器人主要由操作机、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通过结构设计与优化,以实现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任务。
(3)数控技术与装备
数控技术集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电子技术、传感测量等技术于一体,它的发展与应用,开创了制造业的新时代。本方向主要进行数控装备的机械结构设计与控制系统的研究,利用计算机建模技术、有限元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及现代分析测量方法,优化数控装备主要部件的结构,研究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的关键技术,设计开发控制系统。
招收专业为: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化工过程机械等相关专业。
办公室电话:86168806 手机:13892989078 联系地点:2B307
夏田,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教授,硕士生导师。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数控装备及其控制系统等机电一体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十余个工程项目的设计制造工作,其中主持并完成横向项目5项。主要参加国家重大项目“高速立式加工中心”课题的研究工作,负责子课题“高速驱动及高速防护装置”的研究工作。主持陕西省科学技术厅自然基金项目“基于RT-LlinuxAD喷涂机开放式控制系统的研究”一项(项目编号5169)。主持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基于RFID的智能仓储系统”(项目编号05JK154)一项。主持2010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研究项目“智能无人搬运车AGV控制系统研究”(在研项目)。主持“弧面凸轮数控专用机床的开发研制”横向项目的研究工作。主编、参编专著及教材6部;近年来,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4项。
研究方向 数字化装备及其控制技术(结构优化设计、数控、PLC)
数字化装备是以数控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一体化产品,其技术范围覆盖机械技术、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传感器技术,软件技术等多个领域。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数控装备的机械结构设计、控制与检测研究。结合高速、高精度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技术、虚拟仿真技术、计算机建模技术,优化高速、高精度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换刀系统、回转工作台及主轴单元等关键部件的结构及控制;开展开放式体系结构数控系统体系结构及智能化控制研究,结合在研项目,运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多轴运动控制器开发设计的开放式数控系统。进行加工过程的自适应控制,工艺参数自动生成方面的研究,从而达到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智能化控制目的。现代制造工艺与技术
结合高精度传动部件及自动分度部件,利用研究的三维CAD建模技术、虚拟制造技术,进行参数化设计、制造及结构研究。弧面凸轮分度传动理论与制造技术(CAD/CAM)。在线检测技术方法的应用研究。基于人机工程的工业产品的设计开发。现代物流设备及其智能化控制:无人搬运小车(简称AGV)是柔性制造系统(FMS)和自动化仓储系统中物流运输的有效手段。运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设计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图象识别技术以及无线通讯技术,进行智能搬运机器人AGV的结构设计及控制。
拟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招收硕士研究生。
email:xiat@sust.edu.cn; 492487352@qq.com 联系方式:13571086996
杨玮,副教授,博士学位,工业工程专业负责人。主要从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及机电一体化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十余项项目。其中主持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项目2项,校科研启功基金及自选项目3项,指导大学生国家级创新项目1项,参与国家基金项目3项,国家重大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6项,厅局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横向项目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主编、参编专著和教材5部,发表论文30余篇,EI检索10篇。目前正在研究的项目有:(1)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基于多色集合的智能仓储系统优化调度研究;(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混合建模仿真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的复杂动力学行为及涌现机理研究;(3)陕西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基于物联网的自动化立体仓库优化调度研究;(4)横向项目——造纸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
研究方向
(1)现代物流系统工程与技术
物流系统建模与仿真,物流系统规划与评价;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系统非线性动力学分析;
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
(2)工业工程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
生产系统调度,生产系统规划与管理。
(3)现代制造工艺与技术
物流设备的研制与开发。
制造系统和过程的建模、分析和优化;
主要研究资源:工业工程生产线及其设备,WEBIE、LeangleIE 等工业工程专用分析软件,Flexsim、extend物流系统仿真软件(美国),SAP实训平台、ERP(用友)软件及模拟沙盘、仓储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自动化仓储系统、条形码识别及RFID设备、光纤激光器(英国SPI)、三座标测量仪(意大利)、三维扫描仪(日本)等。
拟在物流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招收硕士研究生。
E-mail:yangwei613@126.com/598019423@ 联系方式:18392188368
袁越锦, 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入选校学术骨干培育计划,校过程装备研发团队成员。主要从事化工机械设备与干燥技术及节能等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讲《高等热力学》、《干燥原理及应用》、《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安全工程》及《粉体工程》等课程。
研究方向:
化工机械设备与干燥技术及节能。
化工机械设备的优化设计与强化传热传质技术及工业节能;
太阳能/真空干燥技术与果蔬的绿色精深加工;
多孔介质干燥过程的多尺度建模、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科研工作
主编《UG NX 6.0建模基础与实例》(化学工业出版社)和参编《现代干燥技术》专著(教材)共2部;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16篇被SCI、EI收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多尺度理论的颗粒堆积多孔介质干燥热质传递机理分析与模型构建(51276105)》;(经费78万元),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江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陕西科技大学科研启动基金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到位研究经费累计约120余万元)。
代表性论文(发明专利)如下:
[1] Yuejin Yuan, Yingying Xu and Xiangdong Liu. CFD modeling of subcooling process for beer fermentation liquid. Asia-Pacific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9, 4(1):99-106.(SCI/EI收录)
[2] 袁越锦, 徐英英, 杨彬彬, 等. 非固结多孔介质干燥的双尺度孔道网络模型与模拟.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0,31(2): 302-306. (EI收录)
[3] 袁越锦. 一种太阳能果蔬热风真空组合干燥设备及干燥方法,CN201110399465.5(发明)
2013年拟招机械/热动方面研究生3-4人;
联系方式:029-86195629或15829045176 E-Mail:yuanyj@sust.edu.cn或jinyyue@126.com
张昌松, 男,西北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先进材料制备与工艺、CAD/CAM/CAE等方面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研究生主讲课程《材料成形特性研究》、《项目选题与论文写作》、《先进材料成形装备》。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先进材料制备与工艺、模具CAD/CAM/CAE等研究工作。
已完成研究项目: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陕西省科技厅、教育厅等项目3项。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航空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重大产业化项目等多项。
在研项目:
现主持陕西省教育厅项目1项,温州科技厅项目1项。参与陕西省重大产业化创新项目1项,横向项目多项。近三年累计到位科研经费40余万元。
论文与专利情况: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SCI收录5篇、EI收录10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获奖情况
2005年参与“EMI多层片式LC滤波器的研制”获西安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陕西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1-2名研究生 材料加工工程专业相关方向 1-2名研究生
联系方式:029-86168810或15319796585 Email:zhangcs@sust.edu.cn
张淳, 男,汉族,1957年生,中共党员,工学硕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90年4月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轻工机械专业,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机械传动系统
科研工作及获奖:
参编《自动机械设计(第二版)》、《轻工机械》、《轻工机械设计学》等专著和教材5部,发表论文30余篇。从事过多项研究课题,所参加的《轻工机械类机械基础系列综合课程内容的研究》获2001年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KLWB-2/6T型控制式链条炉排无级变速器》获国家轻工业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两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可控制起动行星齿轮减速器研究”和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机电一体化控制起动行星齿轮减速装置的研究”;近三年拥有科研经费共12万元,年均4万元。目前,作为项目负责人正在承担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内齿行星齿轮传动的研究”;参加“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大专项课“DVG85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的研究,并担任子课题负责人。
拟在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1~2人
张功学,1964.04生,教授,博士。陕西省力学学会理事,成型与过控装备工程系副主任,民盟咸阳市科技部部长。
研究方向
10. 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机床动静刚度研究;
机床动力学及减振技术研究;
回转机械设备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机械设备减噪技术研究;
11. 轻化机械设备可靠性技术研究
回转机械的动力学特性及其可靠性技术研究;
机械设备制造、设计、运转中的可靠性技术研究;
压力容器及相关设备的可靠性研究;
12. 机电系统控制工程的研究
连续制造设备在线状态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
自动生产线中关键设备的动力学特性及其控制;
科研工作及获奖
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了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厅专项计划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主持科研计划项目。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获得省优秀教材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主持省级精品课程两项(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负责人;主编工程力学类教材4部;作为副主编完成工程力学教材编写2部;指导的学生获陕西省第一届大学生力学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指导大学生获得机械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陕西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师德标兵。
Email:zhanggx@sust.edu.cn 联系方式:029-86168813,13571060463
郑甲红,男,1963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
1. 机械动力学研究
结合目前在研的项目“汽车分动器”、“高档数控装备”、“MW级风力发电机组” 等,开展机械动力学理论及试验研究。
2. 现代设计方法及应用
主要开展基于CBR的模块化设计理论和应用、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参数化设计、虚拟制造和机械产品三维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3. 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与控制
结合在研的项目“核桃采摘机研制与开发”等,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过程控制,并结合在研的机电一体化设备开展关键零部件的有限元分析、整机及零部件优化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4. 机械传动系统
主要研究新型机械传动系统(如内齿行星传动、汽车分动器、MW级风力发电机组增速箱、非圆链轮传动等)的综合,系统的运动学、动力学特性等。
科研工作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要研究人员参加并完成省部级项目4项;横向科研项目5项。目前主持在研的有陕西省重大项目(统筹工程项目)“核桃采摘机研制与开发”(项目编号:2012KJZB02-02-03)、陕西省自然基金项目“MW级风力发电机组载荷谱及动力学特性研究”(项目编号:2010JM7017)、陕西省教育厅项目“MW级风力发电机组关键零部件动力学及寿命预测研究”(项目编号:2010JK418)等;参加国家重大专项“DVG850高速立式加工中心”研制等各类在研项目3项。发表学术研究论文40余篇。主编出版了“21世纪高等机电类规划教材”——《机械原理》,主编、副主编、参编出版的教材有《机械原理学习指南》、《机械设计基础》等5部。主持的多媒体课件项目获陕西省教育厅多媒体课件三等奖,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获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大赛陕西地区预赛二等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