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非专业素质教育专题>>教苑论坛>>正文
研•学|研究生读书交流会(第三期)顺利举行
2019-12-13 13:58   张红

2019年12月10日晚上八点,教育学院研究生读书交流会(第三期)在人文楼A209顺利举行。本次交流的书目是康德的《论教育学》。教育学院朱平教授莅临指导,全体研究生参与。

在朱平教授简单的开场白之后,同学们积极表达自己的读书感悟和观点。齐小翠同学对书中提到的“不倡导孩子阅读小说,这样会削弱孩子的记忆力”一句提出了质疑。她认为应该对孩子进行想象力的培养,而孩子阅读小说的过程在无形中就是对孩子想象力和记忆力的培养。王慎敏同学对书中所涉及的有关自然科学论中的知识表示了认同,指出历经200多年的社会发展,康德的很多自然教学论在实践的过程中被证明是对的,并结合自己生物教学经历,谈了一些自然教育的实例。白明存同学就书中“人只有通过人,通过同样是受过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是规范自己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倪非凡同学就康德所说教育的两个障碍,即父母通常只关心他们的孩子在世上过得好不好,而统治者只把人民当做社会工具,谈了自己关于教育反思,他认为这也是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发展的矛盾。最后提出了教育到底是为社会发展服务,还是要培养独立完整的人这个问题引了起同学们激烈的讨论。蒋应芳同学以一个小故事开头引出康德的自然教育观,她认为康德提出的不要让孩子穿的太暖、应该睡比较硬的床,这些都是对孩子否定性培养,主要集中在身体上的培养。而心理上的培养要以肯定性培养为主,以此来塑造完整的人格。杜珊同学结合自己幼教经历认为康德提出的听到婴儿哭就立刻跑过来看护他是孩子学坏的开始,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她指出婴儿期是视觉、情感、语言发育的关键期,母婴相依。情绪和焦虑建立是儿童健康个性发展的基础。婴儿只能用哭闹来表达需求,这些需求表现在生理上的需要、心理上的需要甚至是生病的信号。家人必须给予婴儿全部的关心和爱护。最后她提出康德的这种自然性教育不应该在孩子婴儿期实施,只适用于孩童时期。张碧润同学将康德的道德教育论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进行了比较,认为康德的道德教育重视孩子的自然成长,不能惩罚孩子。而科尔伯格论述了服从与惩罚是孩子必经的阶段,以此矛盾引发了大家关于教师惩戒权的探讨和深思。车红丽同学认为康德重视体育教育的作用,她提出儿童可以在体育游戏中能学会一些东西,比如学会忍受匮乏,能适应持续的操劳。并且认为不应该仅仅是玩耍,而应该有目的的进行体育游戏,通过体育不仅能够锤炼孩子的身体,还能够抵御娇惯带来的不良后果。穆浩渊同学就康德关于宗教教育方面的观点进行了客观的批判,他认为参杂了宗教思想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宗教是不容置疑的,是一种信仰,而教育是传授给人相对真理,是可以怀疑的。李若槟同学就康德的论实践教育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能不能很好地履行义务是判断一个人是否长大成熟的重要标志。然而现实中荒诞的是,很多人虽然在生理上成年了,但在心理上与小孩子没什么差别,因为他们往往逃避义务而不是履行义务。有人称这类人为“巨婴”,一点儿也不冤枉他们。杨焯雅同学提出教育是一门艺术,他的运用必须经由许多世代才能逐步完善。这正如人们所说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长期事业,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能力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人是一个有机体,不论完成什么事,都有它的迟延性。只有持续不断地沿着同一个方向,反复强化,历时一段时间,才能逐步完善。

朱老师对大家积极的发言给予了肯定和表扬,鼓励大家一定要多读书,开阔眼界,思考问题要有广度并兼具深度,还给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希望同学们学习有关逻辑学的知识,要学会独立思考,善于提问,能够辨别。最后告诫大家,要对教育有敬畏之心,要跳出教育看教育。一切问题都有其教育的本音,教育问题只是表象。勉励大家在教育研究这条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郭安)

关闭窗口
首页
提示: 网站导航组件在当前页面和配置下,没有获得可显示的导航项。